[inception]克里斯多夫諾藍日本CUT雜誌專訪翻譯

   好萊塢導演多不勝數,但如克里斯多夫諾藍這等兼具作家性與娛樂性的則少之又少。他以獨立電影Memento/記憶拼圖一鳴驚人,後得喬治克隆尼史蒂芬索德堡之助拍攝Insomnia/針鋒相對成為主流導演。一般而言,好萊塢電影製作費越高昂就越顯平庸,但諾藍導演即使大製作也毫不妥協。The Dark Knight/黑暗騎士便是最好的例子,在美漫電影框架裡嘗試描寫壯闊犯罪傳奇,導演的努力獲得高度評價,該片亦成為美國史上第三賣座的電影。現在光是他的名號就已是賣座保證了。
   最新作Inception/全面啟動是諾藍構思近十年的原創作品。在拍攝現場我們訪問到導演:
(紅字為本人忍不住的吐槽…)
我也喜歡喬治盧卡斯和史蒂芬史匹柏
–「全面啟動」的構想據說很久以前就有了,具體的情況是如何呢?
   詳細我記不太清楚了(莫非你是被植入了嗎導演?囧)。不過從以前我就對平行世界、夢世界很感興趣,一直在摸索如何將這些要素導入電影。所謂文學創作中直接啟發我的是波赫士的小說,我非常喜歡他的短篇。科幻電影的話當然就是Matrix/駭客任務了,在組織自己的構想時適逢「駭」大賣,片中對平行世界的掌控以及如何對觀眾說明獨立世界的規則等,都是非常好的參考。
–說到「駭客任務」(1999)距離現在也很久了。為什麼劇本會耗費這麼多時間呢?
   劇本確實從八年前就開始寫了,只是無法一直投注全力在上頭,因為中間還拍了好幾部電影嘛(笑)
–不好意思捏(笑)
   不過「全面啟動」的劇本著實費了很大的工夫。不只結構複雜,既以獨創的世界為舞台,又必須詳細說明這個世界的規則。為了讓觀眾自然而然理解,橋段設計上真的是費盡心思–更別說一邊還得顧及本片的龐大規模了。
–也就是說,有了「黑暗騎士」的大賣,「全面啟動」才得以實現。
   一點都沒錯。這部片不單規模大也非常地複雜。我想與電影公司保持良好關係,對作品的成功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導演好精啊XDD)
–預告中的視效非常獨特呢。有幾個鏡頭令人想起庫伯利克。
   那是理所當然的。我非常喜歡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那個著名的旋轉場景深深衝擊童年的我。我試著將那一幕應用在動作電影上,構思出這次的走廊場景。不過實際嘗試後,發現遠比想像的還要複雜啊。
   至今影響我至深的幾位導演首先是雷利史考特,他是卓越的視效導演,Blade Runner/銀翼殺手亦是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此外尚有泰倫斯馬立克尼可拉斯羅吉。我也很喜歡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等票房大導。他們厲害之處在於,能在電影中構築出一個完美的幻想世界,令觀眾在幾小時內徹底投入,忘卻現實。我認為好萊塢追求的終極電影莫過於他們的作品。
從主觀視點來描寫世界是我的興趣
–您的作品常以人腦袋裡的東西為主題。為什麼會對這類題材感興趣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啊(去問人頭吧)。真要說的話,從出生以來這些東西就一直存在我腦袋裡了。的確我喜歡以主觀視點來描寫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抱持著主觀的視點,所有我的作品都以此為題材,只分程度差別罷了。比如說,自己深信不疑的事物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落差等。電影這種藝術型態非常適合探索這一點,因為透過大銀幕能令某個人的視點轉為多數人共有。否則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實際體驗到他人主觀的。對我來說那既是美妙的經驗,也是最棒的說故事手法。
–「蝙蝠俠」以外的作品對您而言,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還是說,不過是邁向野心之作的墊腳石?
   「全面啟動」並非如此。儘管不到「黑暗騎士」的程度,仍不改其身為商業大作的事實。只是在投注漫長時間後已經有了溫度,比起其他作品也許更算是私題材吧。基本上,即使是「蝙蝠俠」我也只拍感興趣的題材。所以從我的角度而言,「蝙蝠俠」與「全面啟動」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原載「CUT」8月號/2010

Continue reading

真的猜不透你啊–The Ghost Writer/獵殺幽靈寫手

我對本片一無所知,因而對伊旺麥奎格飾演的主角代入度頗高。
擅為名人代筆的GHOST接下前英國首相回憶錄,隨著訪談進行他發現對眼前偉人一無所知。
於是開始從厚重原稿中尋找前任寫手的足跡,彷彿那人的鬼魂在引路,一次次扯入更多人事物。
他卻搞不懂到底那一方說的是實話。又或者都不是真的。
沒有劇烈轉折,靠著精確的情緒操控,一些隱約眼神足以勾起緊繃氣氛。
故事也不複雜,只是當關鍵人物呼之欲出,回頭去想原來謎底早已走漏眼前。
.

Continue reading

[killers]謊言的一體兩面


這傢伙現在壯到有點認不出來……

   特務殺手邂逅乖乖宅女,南轅北轍的兩人分別為對方身上另一種極端吸引,從而令殺手拋棄一切退隱結婚去。不料三年後一通前老闆的電話,徹底顛覆兩人安逸的生活。Killers/刺客公敵像是True Lies/魔鬼大帝:真實謊言的社區版,太過爽朗的艾希頓庫奇不像殺手,凱薩琳海格開場稍作打扮就豔麗無方,演宅女全無說服力,從男女主角就能看出本片乃是披著狼皮的愛情喜劇也。

.
Continue reading

after movie:「台北星期天」&「乘著光影旅行」

   很奇妙耶,以外國人作主角,即使背景是熟悉的台北市看起來也像外國片。

   每當看到國外拍攝的節目、電影以台灣或台北為主題我總特別感興趣,迫切想從異國鏡頭的角度看看家鄉另一面,從中誕生出奇異的既視感。這是看「台北星期天」的一個主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它那則剪輯得當、極為輕快歡愉的預告。不過看到許多評論都將本片與羅曼波蘭斯基早年短片「兩個男人與衣櫃」串在一起,自然預料到這並不一定是我所預料的瘋狂喜劇。

   果然,這確實是一部喜劇,但它是一部帶點文藝腔的悲喜劇,不管原住民或異鄉客,整個城市的人都不快樂,為了苦中作樂而引發的一連串荒謬笑點不算密集,有時施力太淺有時又斧鑿太深,不過整體上還是令我愉快的。只是跟「葉問2」一樣,「台北星期天」達到了喜劇片的本分,但片中與自身太過貼近的無解難題像鬼影一樣糾纏不清,越到後來我越無法輕鬆看待本片,甚至反射回想起我曾送了幾發冷眼給路旁高聲嬉鬧的外勞……咳、移工。

   而,即使「台北星期天」不適切地激發我的罪惡感,也並非一部會讓人笑到翻肚的爆彈喜劇,我依舊推薦這部電影。至少所有在台北居住工作、享樂受苦的人,應該都能從片中得到共鳴。我唯一的抱怨是,多麼希望本片能夠結束在那段趨於奇幻、擺脫一切的河上謳歌啊……

   片名「乘著光影旅行」被我拆成三個部份。「光影」自然是主角李屏賓所擅長的攝影風格,也可謂他吃飯的把式、他的天職。「旅行」則描述他為了拍片,幾十年來東奔西跑的晃盪生涯。至於把片頭片尾的鐵道風光兜起來看,「乘著」二字倒成了重點,那爐火純青、總能適時畫龍點睛的鏡頭語言與其說是學習鑽研而來,更像是某名武術奇才隨著時間流逝逐漸開竅,如此自然而然又無法複製的結果。

   也因此與其說本片在探討李屏賓的攝影風格,不如說是賓哥觀察日記,他有一把大鬍子,黝黑的臉加上性感嗓音,結合出一種得道之人的泰然氣勢。好比「功夫旋風兒」講柔道最強的架式謂「自然體」,人家簡簡單單一站,便渾然天成地全無破綻。

   我看「乘著光影旅行」並沒有太大的感動,或許是裡頭擷取的影片我認識的太少,但我沒有忘記「空氣人形」裡透過充氣娃娃身體的光影有多動人。這部紀錄片對我是一個開始,認識到台灣有這麼一位喬峰般的攝影大師,讓我想以之為中心展開相關電影的補完工作,也許就先從「策馬入林」開始吧:)


另,感謝阿潑的贈票。
如有頭痛風濕發燒,保健室阿姨隨時候教。

Continue reading

[IpMan2]小城裡的大力士–葉問2

(有點囉唆,想知道到底值不值得進戲院的朋友直接跳到末段即可)

   2008年的「葉問」是部有趣的片子,前半極致歡樂,後段頓墜哀戚,兩者皆可與前一輩功夫電影代表徐克「黃飛鴻」系列連結,唯硬生生拆成兩半罷了。「葉問」勝在甄子丹打出前所未見的精彩詠春寸勁,一輪響若爆栗的日字衝拳帶來無比新鮮感,而到了「葉問2」又該拿什麼吸引觀眾呢?答案是動作導演洪金寶帶著一套硬橋硬馬的洪拳親自上陣。

.
Continue reading

[fairytale]總統也是人生父母養的啊

    掌權者隱身重重宮闈官宦之中,與民相隔何止千里,他既是天之驕子又具備龍的軀體,精心塑造的遙遠非人形象自然是為了給集權統治一個方便,然而越是非凡、越教人好奇聖上的七情六慾。不說那些流竄的秘史野史,光是什麼「雍正王朝」、「戲說乾隆」、「嘉慶君遊台灣」就此起彼落播不完了。進入現代這份窺探慾有增無減,歐巴馬的推特、白宮的Flickr或郝龍斌的噗浪都不夠看,民眾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總統,當然要看盡他的隱私才夠本啊。←民主的錯誤示範
    初看韓片「早安總統」的介紹以為這是一部近似木村拓哉「CHANGE」的政治童話,童話的部份像了,這片卻一點也不政治。張東健在這部三段式電影中僅飾演其中一位理想派的年輕總統,而不論在他之前的滑頭老總統或之後的河東獅女總統都同樣憂國憂民、正氣凜然,簡直像三人共同飾演一位一塵不染的夢幻元首。電影重點自然不會是皆大歡喜的政治交手,而是輕巧落在各段探討的不同主題:總統愛錢嗎?總統怕死嗎?總統會戀愛嗎?
    或者歸併為一句話:總統他還是個人嗎?
.

Continue reading

[self]只剩下自己了/至少你還有自己

昨天一連看了兩部電影,倒著說吧。
看完MOON/月球之後,很難不愛上山姆洛克威爾。
未來,地球70%的能源來自月球背面,而負責開採工作的,是一座基地與一個太空人。
這個可憐的太空人獨自工作,除了定期與妻兒錄影傳訊外只有一台電腦陪伴。
幸好三年的合約快要滿了。只剩兩週就能交棒返鄉的他,卻在勘查礦車時出了意外。
他在醫療室平台上醒來,電腦說他已經沒事了。但事實不是這樣。
.

Continue reading

[翻譯]「福爾摩斯」日本BRUTUS雜誌短訪

訪談原文出自BRUTUS 3/15號(2010)。「福爾摩斯」最近正要在日本上映,
特別請到導演蓋瑞奇(下稱G)、主演小勞勃道尼(下稱R)、裘德洛(下稱J)進行單頁小份量專訪:

「肉體派的福爾摩斯&華生?!蓋瑞奇導演的新詮釋。」–鬼才導演以奇想動作大戲重返銀幕!

藉由天才推理能力和豐富知識解決警方束手無策事件的,正是世界級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以亞瑟柯南道爾經典小說系列為題材的電影「福爾摩斯」現正於美國、歐洲好評上映中。導演蓋瑞奇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讓偵探故事進化為動作大戲,再加上主演的小勞勃道尼、裘德洛,現在就請他們來談談電影的可看之處。

G:我是從小就看福爾摩斯小說長大的啦,不知道你們兩個……

R:小時候有看,幾歲不記得了。

J:剛開始演戲時參與過一集Jeremy Brett/傑瑞米布雷特的福爾摩斯影集,算直接遇到本人吧。
    (注:The Case-Book of Sherlock Holmes/夏洛克福爾摩斯新探案,1991)

G:我一直認為福爾摩斯與華生是地位對等的夥伴,類似「虎豹小霸王」布屈與日舞那樣,要是沿用傳統的蠢華生本片也甭拍了。然後選小裘演華生純粹是因為帥(笑)。因為這次的華生比較火爆,英國媒體還直接叫他HOTSON耶。
(事實上兩人在接受BBC專訪時勞勃也這樣叫他:P)

J:華生一般是找五十歲上下、身材壯碩的演員擔任對吧(笑)。其實原作華生只有三十多歲,加上我輕了約20公斤,外貌上比較佔便宜啦。

G:這樣對大家的眼睛也好啊(笑)。

R:我比較慘。被COLDPLAY主唱那個瘋狂書迷威脅說「你看過胖子演福爾摩斯嗎」壓力超大的,甜甜圈都戒了

G:不會啦,你這幾年練詠春肉體線條維持得很棒。能具體表現出我的概念都要感謝你啊。

R:地下拳賽那一幕燈光從我頭頂打下來,肌肉顯得更雄偉,也更接近導演心中福爾摩斯的形象。是說導演你真的很有種耶。

J:雖然書迷都知道福爾摩斯是拳擊高手,但是敢想像成這麼囂張的只有導演吧。

R:那場戲用超高速攝影機拍,動作半點不能作假,光一滴汗都會被拍得清清楚楚,我與交手的動作演員不知練習了多少次啊。有幾個鏡頭實在拍不好,只好拜託導演稍微修改一下。

G:我自己學了很久的柔術,這恰好也是福爾摩斯所擅長Baritsu/巴流術的原型。設計的打鬥場面也許有點誇張,不過這才算忠於原著喔。

J:打戲完全是照著導演賁張想像在走的。原作雖沒寫過華生出手,對在阿富汗打過仗的他來說近身格鬥易如反掌吧。我個人是打得很開心啦

G:我來解說另一個角色吧。勞勃確實有一種天才般的氣質,怎麼想都是他最適合演福爾摩斯。

R:啊你不是跟我說福爾摩斯自大自戀又燥鬱症嗎?

G:這樣人家才覺得他深不可測啊(笑)。

R:挑戰離奇事件時福爾摩斯會激發出超乎常人的能量,但對其他事情則一點興趣也沒有,實在不算是個正常的大人啊。

J:幸好有華生彌補他的缺點,兩人之間真的是密不可分。勞勃與我在現場也常交換意見或偷偷較勁來增加彼此角色的性格深度,我想銀幕上應該能明顯看出這種化學效應

R:平常「化學效應」是用來形容愛情故事裡的男女主角啦,不過片中也能看到與眾不同的「愛之物語」唷。

G:所以說本片可看之處除了動作打戲,就是勞勃、小裘之間的化學效應啦


這什麼結論!!!XD


兩位可以認真一點嗎?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