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從一個緊張的對峙開始。肅殺的氣氛,暴雷似的怒喝,和光鮮歡樂的預告截然不同。
然後卻又跳入花俏漂亮的動畫片頭,以及海灘上球員奔跑時帶起的細碎石子,點綴在碧藍碧藍的天空上。
「奇蹟的夏天」展開了。
菲林
你該害怕什麼?--駭人怪物
江中的怪物砰然而起,寶貝的女兒猝然而逝,阿斗楞楞看著對岸,然後跳進混濁的漢江裡。
那怪物體型像一台卡車,面對牠不像面對哥吉拉只需遙指高空然後虛驚撤離就好;
這怪物會緊跟著你,等那個下雨天你抬頭望,牠優雅的擺盪一如異形在你背後雙手大張。
血與舞,緩慢地踱步--夜宴
從「英雄」、「十面埋伏」到「無極」,這一波由著「臥虎藏龍」而興的大製作,
不似前輩的簡約優雅,轉往雕塑越發華麗的造型場景與特效,
最終成為與許多PS2遊戲一般金玉其外的作品,也接連毀了張藝謀與陳凱歌的名聲。
忍不住要為下一棒馮小剛捏把冷汗。
而他的「夜宴」,竟像是一幕在中國古宮廷,緩慢流暢的現代舞。
經訓練的眼睛--文藝復興
人類從進入圖像時期伊始,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眼睛的訓練—訓練如何將圖騰與現實物體連結在一起。
等繪畫開始呈現縱深景象,眼睛又展開新的訓練—將平面畫面理解為立體空間。
然而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放映時,觀眾們可是被朝著畫面直衝的火車嚇得落荒而逃,
要將螢幕上的實物影像反過來理解為平面影像,並且樂在其中,這是視覺的第三段訓練。
而3D動畫總讓我困惑:投影在平面螢幕上的平面影像,眼睛卻會不由自主地辨識為立體物件。
等到我終於看習慣皮克斯的電影時,電腦動畫又出現了新的類型—還一次兩部。
買不到「心機掃描」的票,我於是在「台灣國際動畫影展」看了「文藝復興」。
修剪得當的序曲--死亡筆記本(前篇)
我第一次看到「死亡筆記本」,是在重慶南路上的……不,不是書店,是一家7-11。
封面有著美貌少年與醜陋惡魔,刊載有DN初回連載的寶島少年,不知道為什麼失去了封套,我揀起它翻閱。
就像是普通的一見鍾情那樣,我從此迷戀上這套飽滿,任我啜吸推理辯證美味的黑暗漫畫。
絕對完美,唯我獨尊的夜神月;以及跳脫常軌,特立獨行的L,
這兩個世所僅見的天才,用一本筆記本與無數的人命,玩了一場最奢華的捉迷藏。
原作從FBI探員雷登場到其未婚妻南空直美退場的兩段鬥智,正是最為精華的一段,
電影版的前篇就用這兩個橋段做為主軸,將DN的世界帶入現實。
拍過平成「卡美拉」三部曲&「哥吉拉」「GMK大怪獸總攻擊」,在特攝界頗負盛名的導演金子修介,
再次發揮他善於凝聚力量的手法,配合優秀的編劇,將DN複雜的劇情濃縮在兩小時之中。
保留詭計之精髓,同時觀來順暢自然,DN電影版有著非常傑出的改編成就。
繞遠路或許才是捷徑--玩命關頭:東京甩尾
有時候人生跟河流一樣,截彎取直不是最好的方法。
從來沒想過「玩命關頭」可以拍到第三集--事實上拍出第二集我就很訝異了。
尤其是當百事達充斥著一堆「野東西3」「透明人2」「怪醫杜立德3」等OVA時,
「玩命關頭」第三集還能上大螢幕,顯然好萊塢真的很缺劇本啊。
然後卻是一面倒的好評。阿萬哥也直接在MSN上狂推猛推。
但讓我走進戲院的關鍵原因,其實是昨晚西門町沒有上映「龍虎門」…… Orz
一條狗在湖邊踩過油漆,兩年後戴利廣場前會有一場車禍--跳越時空的情書
「黑洞頻率」裡,兒子與父親穿越時空對話,甚至還能利用時間快遞物品。
「蝴蝶效應」裡,男主角不斷設法干涉過去,試圖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在湖邊小屋,這些橋段以似曾相識的模樣出現,只為了一段不太可能結果的戀情。
膚淺的深度--森林保衛戰
滴一點毒--Take the Lead獨領風潮
所有要說的東西,都在電影第一段就已表露無遺:
首先是悠揚的樂曲響起,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一邊哼歌一邊踢步,順手抄起燙得平整的絲質襯衫。
忽地一陣強勁節奏竄入,重拍饒舌間各個黑膚青年男女戴上最閃亮的行頭,垮褲拉到露出內褲。
最後,皮鞋擦得晶亮,一如球鞋上那枚鍍銀的老鷹徽章。
將同一領域裡截然不同的類別加以結合,從而誕生出全新的風格,「獨領風潮」不是第一部。
至少在它之前,「修女也瘋狂」以及「搖滾教室」就已經玩過了。
有趣的是,在這些電影裡,不同的音樂類別也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
「修女也瘋狂」是世俗繁華去解救聖潔封閉的教會,
「搖滾教室」是邋遢奔放的樂團瘋子去解放象牙塔裡的年輕心靈。
在「獨領風潮」裡,則是國標舞與嘻哈樂的--沒有誰解救誰,是相互結合。
國標舞優雅高貴,但是已經變成上流社會一種制式化的裝飾,需要練習的炫耀。
嘻哈樂百無禁忌,卻又是底層社會生命力的赤裸呈現,毫不保留的燃燒與律動。
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相通之處卻又比想像中來得多。
再加上電影裡各種安排,「衝突」與「融合」,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演的,多禮的杜蘭先生是一名專業舞者以及國標舞老師。
他對漸漸流於形式的國標舞界總有意無意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某次在街上,他與社區高中的不良少年有了接觸,
「也許這能改變什麼。」杜蘭先生停好腳踏車,踏進了高中校長的辦公室。
Superman Begins--超人再起
X3帶給我的不只是失落,還有重新認知到所謂的「布萊恩辛格」式漫畫電影(其實也只有X1和X2…)精妙所在,連帶對「超人再起」倍增期待。在樂聲大廳最末的28排坐了兩個半小時,走出來時我的感受是很複雜的,就是沒辦法很坦率地說出「好看」。直到跟龍貓討論了一個小時,才大概釐清我的那種微妙。
大概是太久沒看X1X2了,我居然一度期待「超人再起」裡會有連場的激烈動作,完全忘記布萊恩從來就不是個擅長動作戲的導演,還有超人的對手:雷克斯路瑟也從來就不是個會與超人鬥力的傢伙。沒有對決,沒有憤怒的互毆,我久經三幕戲訓練的腦子一時無法適應這「詭異」的安排。後來才發現問題不是出在我身上,因為「超人再起」是一部全新的、不一樣的英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