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DAY 1 阿姆斯特丹

     史基浦機場與市區非常近,約20分鐘就抵達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車站上罩巨大鋼骨穹頂,月台有15個之多,拖著行李下樓後為了上廁所兩人再度折返,第一時間迎接了文化衝擊。
     
    


是的,在荷蘭上廁所要付錢。(盛惠0.5歐)
    

     事實上不只廁所,剛剛櫃台買票每張也加了半歐的手續費。雖然折合台幣不過20塊,被多賺一手就是不爽,小海當下決定廁所不上了,接下來買OV-chipkaart(荷蘭悠遊卡)也堅持跟售票機搏鬥。黃藍相間的售票機很多台,但只有1/3設投幣孔(不吃鈔票,當地人多刷卡付款);彎進服務中心,兌幣機竟只吃5歐跟10歐紙鈔,我倆一邊搜索身上小鈔,邊懷念台北捷運無比便利的悠遊卡加值機制。將大量沈重歐元硬幣從一台機器運送進另一台機器後,內有5歐額度(單卡7.5歐!)的OV卡總算到手,便朝住宿地點前進。
     
     我們預定的住處位於市中心外圍,近博物館區的寧靜住宅街道,網站上寫著只消在車站前搭乘Tram/路面電車1路便可抵達。找到1路不難,難在辨識那又臭又長的荷文站名。荷蘭語與英語、德語為姊妹語,因而許多字就似英文白字那樣像又不像,比如Street在荷文就變成Straat(適才的OV-chipkaart翻成英文其實就是chipcard也XD),而我半天找不到應該下車的「Eerste Constantijn Huygensstraat」一站,直到上車後才發現這站名被縮寫為「1e Con. Huygensstraat」,當然會找不到嘛!(翻桌)有時Straat還會縮寫成Str.,更添地圖解碼樂趣。幸好幾天後習慣了荷文,甚至到比利時還是靠這點粗淺荷文認路呢。(附帶一提,straat發音為「史特辣」,或是台語「剉屎」倒過來XD)


Tram站牌詳細標示前往方向所有車站,不過幾天後才瞭解下面車次時刻是參考用的…

     
     回說出了車站好不容易等到1路Tram,上車前我問司機這車能否到前述那站,想來是我喉音未有火侯司機花了點時間才聽懂,然後回我一串輕快的音節。我楞了楞,問:「可以請你說英文嗎?」
     
     「我剛剛就是說英文。」長得有點像吉娃娃的司機鬍子下看不出喜怒,然後重複那串音節。
     
     希望小海沒注意到我眼角那滴羞愧的淚。
.

Continue reading

[NL]DAY 0 飛機上的初夜

計程車剛出街口手機就響,老媽打來的。

「時間沒有很趕,你叫司機不要開那麼快。」顯然老人家也被那轉瞬消逝的車尾燈給嚇著了。這時司機又是一個狠勁角度入彎,我連忙將電話裡的囑咐來函照登,綁著馬尾的年輕司機沒說什麼,但車速明顯緩了點。稍後小海來電問說怎麼晚了,剛剛見識過SKY哥再世車技的我怎敢多嘴,深怕司機一聽到「遲到」二字就按下氮氣加速鈕。

時間掌控得宜加上SKY哥在高速公路上還是卍解了,抵達機場第二航廈時間尚早,荷航櫃台剛剛開始消化排隊的乘客。相較於那些陸塊般巨大的豪華行李箱,我與小海的兩口家當實在袖珍,總重才17.8公斤,畢竟裡頭也就是些夏天T恤嘛能有多重?「你沒帶毛衣?」小海挑眉問,「那邊9度耶。」雖然很想問為什麼到機場才提醒我這件事,行李都托運了就沒想那麼多,領好歐元入關稍作等候,KL 878班次準時晚間730起飛。

.

Continue reading

回家之前

荷蘭騎車
現在是阿姆斯特丹近午11點,天氣雖沒有初來時晴朗,至少不像昨天那般凍人。
扣掉飛行時間短短九天的旅行,即將要結束了。
這一次還是跑了好多地方,看好多吃好多,也做了好多失禮的事情。
九天過得很紮實,感覺一下子就融入這裡的生活了。(多虧無所不在的AH超市)
雖然老是被人盯著看,我還是很喜歡阿姆斯特丹啊。
不知道會相隔幾年,希望我還能再來荷蘭,品嚐啤酒、巧克力與鮮美的鯡魚。
只是在那之前,我得先啟程回家啦。
因為我迫不及待想吃上大大一口,熱呼呼的魯肉飯了:)

Continue reading

[killers]謊言的一體兩面


這傢伙現在壯到有點認不出來……

   特務殺手邂逅乖乖宅女,南轅北轍的兩人分別為對方身上另一種極端吸引,從而令殺手拋棄一切退隱結婚去。不料三年後一通前老闆的電話,徹底顛覆兩人安逸的生活。Killers/刺客公敵像是True Lies/魔鬼大帝:真實謊言的社區版,太過爽朗的艾希頓庫奇不像殺手,凱薩琳海格開場稍作打扮就豔麗無方,演宅女全無說服力,從男女主角就能看出本片乃是披著狼皮的愛情喜劇也。

.
Continue reading

完備之後,出發之前

經過數日奔波,其中一天甚至拖著行李箱移動超過三十公里,總算是辦妥了簽證。
今日極熱,我彎進街口麥當勞,如果我還有在玩4sq應該會在一週內當上這裡的市長。
麥當勞是個很適合觀察人生百態的地方,比如鄰座四位五十代阿姨從電腦繳稅聊到如何推翻社交舞老師。
比如有個全身紅色運動服的女子打了半小時筆電後進廁所,出來時已是幹練的套裝OL。

三個小時後她穿著套裝回來,換回運動服繼續打筆電。

看到的聽到的過份豐富,導致我無法全神貫注於工作。說實話,這陣子我也的確不大會寫字。
從前還能靠到處跑馬的囉唆拼貼掩蓋顧此失彼的邏輯缺陷,現在連講話有時候也會口吃。
別那樣看我,人總有低潮嘛。過去這半年我並非沒有目標,相反的,2010一開始我就罕見地定下了志向。
即使它稍稍吃力了些,即使我迷惘過幾次,而它終究是要來了。我看著手中的精緻簽證。

半個月後,我將飛到歐洲去了。
.
Continue reading

[看圖說故事]鋼鐵人熱創展@台北新光三越信義A9

   早先經由香港噗友得知有這麼一個由HOT TOYS主催的鋼鐵人玩具&改造展時非常興奮,呱呱叫著說真希望會來台灣展出啊,結果還真的來了!XDD 可惜展期非常之短,上週五開展後僅僅在台北停留5天便要南下高雄了,抓緊週一午後趕赴新光三越信義A9館8樓,場地不大,但是內容十分豐富–豐富到我在30分鐘內拍了110張照片(掩面

   活動主打上圖那一尊1:1的戰爭機器大塑像,但重點絕對是由港日韓美各國妙手改造的各式狂想鐵人,多變造型再度強調鋼鐵人電影版外貌之標緻,這一位最適合實體化的漫畫英雄即使續集差強人意氣勢仍然不墜,那一身跑車般性感線條功不可沒。唯現場作品皆以台座打底光,非常折磨隨身小相機,回來修圖修個半死……
 
   接下來就請看爆量的圖庫解說吧XD

.
Continue reading

[29]超潮的一天

   禮拜六,去MOCA看超潮攝影師大衛.拉夏培爾攝影展。

   館前廣場有熱鬧的粉紅色活動與碩大的黑色氣球,隊伍有點長,排了約20分鐘總算進場。售票處提醒著部份作品有身體裸露,請家長自行斟酌要否讓12歲以下的小朋友參觀,「喔,那大概就是有露胸部之類的吧。」我想。結果第一廳的「大洪水」就統統全裸了!而且還是一條兩丸拍得一清二楚的那種。畫面上粗略估計有四五十點吧。

   衝擊之後,漸漸發現入場前的期待有所錯誤:大明星的照片是很多沒錯,不過這人與其說是潮流攝影師,更像個拼貼藝術家。MOCA故意取了個「超潮攝影師」的渾名,固然在潮流攝影上大衛拉夏培爾無人可及,但我想更重要的意思是他超越了潮流,將大明星連同油畫感、宗教意含、對資本主義的嘲諷一同納為他作品的元素。

   這是個很挑戰觀眾敏銳度的展。每一幅作品都在跟攝影師比賽,看你能不能快速引爆他埋的笑點。這個展趣味盎然,門票價格更是無敵低廉,MOCA允許自由拍照的規定卻造成作品前總是有人自顧自的拿著相機佔位子。與相片裡五顏六色的大明星合照我還能夠理解,一逕翻拍所有作品的意義何在我就不太清楚了。

   不過我還是別太批判他人的好,畢竟我自己也拍了幾幅作品帶回來:P




因為是麥可啊


門票上也是麥可。現已掛在房門手把上
.
Continue reading

[看圖說故事]豔陽天,血拼天

   今天天氣極好,午餐後整理好家務,我就跑出去購物了!

   首先到台北車站前KMALL四樓的鄭豐喜基金會年度義賣書展去晃晃。這陣子讀完書架上幾本偵探小說,實則是補貨來著,可惜卜洛克作品並不齊,三大系列唯雅賊一本不缺,揀了第四冊「閱讀史賓諾莎的賊」;馬修系列雖零零散散,幸運的是時間順序上接在「父之罪」後的「在死亡之中」、「謀殺與創造之時」都有。

   即使昨晚掩卷「大眠」,今天還看「火車怪客」配飯,錢德勒大爺並未眷顧我,書展裡唯一的馬羅系列是「漫長的告別」–與「八百萬種死法」、「馬爾他之鷹」包在一起的套書。對折後價格實惠,不過那重量實在難以面對,割捨付帳離場。$310

   接下來則是一塊關於價格崩盤原因我毫無頭緒的遊戲:DS「薩爾達傳說 大地汽笛」。基於前作優良表現,「大地汽笛」是一定會買的,只是剛好撞上DS冷感期,加上面市價上看一千四五,想說不急就慢慢等吧。孰料數月後再進遊戲鋪就已是破千特價,上網不小心一查居然還能再砍半……最後是在重慶北路名城商場B1以$480入手。

   買妥遊戲走到後面巷子,茶行裡叔叔阿姨正俐落包裝著,紙箱堆滿空間,不太像是有作零售生意。不過這可是大姐報的馬,她帶回來的那些茶包雖非絕頂香茗(上頭還帶釘書針呢)倒也爽口潤喉,其中最好喝的烏龍茶早泡光了,我乾脆自己來進貨。指指櫥窗裡的20包小盒裝,老闆拿下來苦惱於要賣多少,最後給了我一個數字,我嚇到了,不好意思地說:「那……我買這邊的好了。」


100包。$200


那麼最後就以一位寧夏夜市路口7-11的甜美看板娘向大家道晚安:


瞧她多端莊,尾巴還羞答答地勾進來呢(員外貌
Continue reading

after movie:「台北星期天」&「乘著光影旅行」

   很奇妙耶,以外國人作主角,即使背景是熟悉的台北市看起來也像外國片。

   每當看到國外拍攝的節目、電影以台灣或台北為主題我總特別感興趣,迫切想從異國鏡頭的角度看看家鄉另一面,從中誕生出奇異的既視感。這是看「台北星期天」的一個主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它那則剪輯得當、極為輕快歡愉的預告。不過看到許多評論都將本片與羅曼波蘭斯基早年短片「兩個男人與衣櫃」串在一起,自然預料到這並不一定是我所預料的瘋狂喜劇。

   果然,這確實是一部喜劇,但它是一部帶點文藝腔的悲喜劇,不管原住民或異鄉客,整個城市的人都不快樂,為了苦中作樂而引發的一連串荒謬笑點不算密集,有時施力太淺有時又斧鑿太深,不過整體上還是令我愉快的。只是跟「葉問2」一樣,「台北星期天」達到了喜劇片的本分,但片中與自身太過貼近的無解難題像鬼影一樣糾纏不清,越到後來我越無法輕鬆看待本片,甚至反射回想起我曾送了幾發冷眼給路旁高聲嬉鬧的外勞……咳、移工。

   而,即使「台北星期天」不適切地激發我的罪惡感,也並非一部會讓人笑到翻肚的爆彈喜劇,我依舊推薦這部電影。至少所有在台北居住工作、享樂受苦的人,應該都能從片中得到共鳴。我唯一的抱怨是,多麼希望本片能夠結束在那段趨於奇幻、擺脫一切的河上謳歌啊……

   片名「乘著光影旅行」被我拆成三個部份。「光影」自然是主角李屏賓所擅長的攝影風格,也可謂他吃飯的把式、他的天職。「旅行」則描述他為了拍片,幾十年來東奔西跑的晃盪生涯。至於把片頭片尾的鐵道風光兜起來看,「乘著」二字倒成了重點,那爐火純青、總能適時畫龍點睛的鏡頭語言與其說是學習鑽研而來,更像是某名武術奇才隨著時間流逝逐漸開竅,如此自然而然又無法複製的結果。

   也因此與其說本片在探討李屏賓的攝影風格,不如說是賓哥觀察日記,他有一把大鬍子,黝黑的臉加上性感嗓音,結合出一種得道之人的泰然氣勢。好比「功夫旋風兒」講柔道最強的架式謂「自然體」,人家簡簡單單一站,便渾然天成地全無破綻。

   我看「乘著光影旅行」並沒有太大的感動,或許是裡頭擷取的影片我認識的太少,但我沒有忘記「空氣人形」裡透過充氣娃娃身體的光影有多動人。這部紀錄片對我是一個開始,認識到台灣有這麼一位喬峰般的攝影大師,讓我想以之為中心展開相關電影的補完工作,也許就先從「策馬入林」開始吧:)


另,感謝阿潑的贈票。
如有頭痛風濕發燒,保健室阿姨隨時候教。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