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那一些小林村的梅子

一過大甲溪天氣果然好起來了,從台北一路跟來的雲漸次消散,進到高雄陽光都大囉。空氣乾乾的,橋到半途向右岔出一個離奇角度,滿滿的交通錐護著便道穿過甘蔗園,逐漸遠離斷裂的橋墩。塵土飛揚,越往前行越是。大愛村預定地前工人在土堆上草繪慈濟圖騰,隔壁就是小林村新址。空地上好大一座紅帳篷,人聲鼎沸,正在開會。


藍頂白牆的組合屋兩兩相鄰,到處是固定鋼索打的叉,門牌是糊上去的。新村佔地不廣路卻很大條,也許是他們住得久了,居然也有一種自成鄉里的氣息。不過再聞下去只剩消毒藥水的味道。村裡有座籃球場,孩子們玩夠了就把球藏在鐵網下用乾草掩著。四周圍著樹林、草原、鳳梨園,家家門前也盡是綠意,種些菜呀蒜呀蔥的,某一戶還有草莓呢。

老翁在輪椅上向屋裡招呼,走出個媳婦,老翁想找人,不在了,親戚間一陣禮貌的靜默。
.

這一天真的熱鬧,老老少少都回來,人多車多狗也多。唯獨狗是本來就多,牠們本是野狗,組合屋建好被引過來不走了,和居民生了感情的就跟著回去。我們將行李放進屋裡時志工說要是隔天發現鞋子少了一隻儘管到屋後找去,有隻小小黑牙齒正癢呢。還有一隻拉不拉多睪丸超大,尾巴掃到超痛。


不住這兒的村民會後紛紛離去,帳篷底掛著數幅未來復村的重建規劃,其中一案在近似地形上悉心重建昔日家鄉景緻。「父母都不在的情況下,只有藉由重現兒時記憶才能吸引年輕一輩回到新的小林。」重建會長說。

會長也就三十歲吧我想。他的漢人父親在小林村奮鬥十年成為首富,擁有超過一半的土地。「不過也是因為那時候地很便宜啦,居然還有用兩條牛換一棟樓的。」他笑說,又在紙上簡單畫出小林村周圍地勢,解說那一晚是如何地崩如何地湧。他學法律的,邏輯分明語氣清晰,所以一定是角度的關係我才以為他眼眶泛紅。問重建進度如何,「哎,就當替父親還債。」最後會長說。

那一夜睡得並不好。都怪自己太矜貴,沒了枕頭竟輾轉難眠。

翌日車程依舊黃沙滾滾,越近山區路越崎嶇,總少不得要以極低速通過免得壞了底盤的破爛地面。但一旁戴著罩帽袖套的阿婆機車依舊騎得佩佩叫。這天太陽更大了,曬得什麼都乾,領頭的車靠山路邊停妥,會長胞兄走下來指向彼端,從破碎的護欄邊望去,灰黃一片像是乾枯河床底那裡曾是小林村。


搭車來時我胸中難受,漲漲的老覺得可能會哭;最後我沒有哭。我們一行人都沒有哭。那位每週都要回來這裡的大哥也沒有哭。來到崩得草木不留的禿山頂,大哥指底下說以前這裡有什麼、那裡有什麼,「擱有阮一個內嬤,八十多歲。」他說。

最後車子經過怪手硬是從如山土石中闢出的便道,導航顯示我們正處於不存在的道路上。及至底部,偏移的河道溪水湍急,除了快門聲,那裡什麼也沒有。

我很抱歉。原本不該是這樣的一篇文章。這應該是受台灣微軟數位鳳凰計畫團隊與數位文化協會之邀,推廣小林村民以最後一批梅子製成的「小林梅」的公益文;但是經歷組合屋的一夜與踏上小林原址後,胸中鼓脹情緒已轉為一種發聲的慾望,我想描述所見一切、這個對比深刻的週末:谷中的綠意與荒蕪,村民的沉默與樂天,以及同在一個島上的我們。

所以我才會意外,背負這麼多東西的小林梅居然一點也不酸。

大水沖走很多,也帶來沃土,簡單種在屋前空地的菜長得又大又美。種梅的採梅的都不在了,最後一批收穫則成了「小林梅」。紫蘇梅很香,蜜梅甜滋滋的,光脆梅我就連吃好幾顆。我想起那個六點醒來的早晨,遠方層層山巒籠罩薄霧,日頭映照草原或綠或黃,路旁野株足有半人高,花蕊豔張。一個路過的阿嬤客氣跟我道早,步伐有力走出村去,彷彿只要曬著太陽就心滿意足。


也許要花很久的時間,他們夢想的新村子才能實現。

幸好每一罐玻璃瓶裡鼓漲漲的梅子,都是他們的太陽。

相關連結:

小林梅露天拍賣(網址已更新)

珍嚐小林梅 迎接新小林 

小林村的最後一批青梅  

88水災服務聯盟 

微軟公益網站 

數位鳳凰計劃 

介惠基金會 

ECBA 

ADCT 

胖卡計畫 

5 Comments

Say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