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聞遐邇的<達文西密碼>裡的達文西不甚重要,重要的反倒是耶穌幹過甚麼好事;
<逮捕耶穌>也沒有真的跑去抓耶穌,要講的則是巴洛克時期的畫家卡拉瓦喬。
名不太符實,這是兩書唯一相同的地方。
不想被植入成見,我略過導讀,直接進入故事本體。
三百頁的中等篇幅出乎意料好讀,僅花了我兩天通勤時間就已掩卷。
全書分成四部三十餘章,除了各章背景時間相互交錯外劇情毫無波折,每章都結束在雲淡風輕,
截然不同於<達文西密碼>每節最末句我都得搶先遮掩—那總是突忽奇來的一記大轉折。
最困難的只是要記住滿坑滿谷羅馬人名,這應該是我順暢閱讀的原因。
但是回過頭來看這本書的背景,就知道這平淡劇情其實已經經過許多潤飾與排演。
與其說<逮捕耶穌>是小說,不如說是一部依照訪談與資料寫就的紀錄片更貼切。
透過實際人物的觀點,將真實發生的事件以故事手法表現,偶爾穿插一點回溯歷史的模擬畫面……
這根本就是Discovery的「走進藝術史」單元嘛!(呃,不會真的有這個節目吧?)
從觀賞知性節目的角度來看,<逮捕耶穌>的敘事技巧反倒圓熟完整:
首先出場的,第一部的老紳士如說書人一般,帶領觀眾徐徐進入探索卡拉瓦喬佚失名作的旅程;
第二部則隨著美麗任性的羅馬女郎,閱讀一條一條的史料努力找出應該湊在一塊兒的線頭;
第三部中有點臭脾氣的修復師終於讓這幅畫重見天日—在畫作修復與公諸於世兩方面都是;
最後在第四部又緊湊加演一段至今無解的謎團,讓我帶著好奇餘韻關掉電視…呃,闔上書。
然後發現,藉由不時穿插的卡拉瓦喬生平模擬影片片段,我順道讀完了這傳奇畫家的一生。
書裡的文字是很樸素的(恐怕連驚嘆號都沒出現幾個)。相對於卡拉瓦喬畫作中強烈的光影對比,
就更像是永遠冷靜、沒有腔調的解說旁白了。
閱讀<逮捕耶穌>,情緒不會有太大起伏,甚至我連主角的名字都常常記不住;
但是卻一次認識了中世紀歐洲生活即景、義大利貴族興衰、現代繪畫修補技術、藝術史界的暗潮洶湧,
以及一個同時創造出偉大作品與腐爛命運的藝術家。
與關掉Discovery時相同的充實感塞滿了我腦袋。讀小說讀成這樣,也算難得。
後話:
今晚在捷運上閱讀最後五十頁時,鄰座的年輕媽媽正在驗收女兒背書。
待我眼光瞄到小女孩手上拿的應該是聖經時,媽媽同時也辨識出我的書名了。
那一瞬間,我們都有些囧……
後話太棒啦~
要是你拿的是《基督的最後誘惑》,應該會更冏……
後話真是太刺激了XDDDDDDD
還是一樣推後話…
簡直是神來之筆啊~!
>路人
啊,我知道啊XD
只是我一直是抱著看小說的心情在讀的
畢竟「報導文學」對我的吸引力不如「小說」啊
不過回看我寫的,好像還真沒提到「真人真事」這一點….囧>
“逮捕耶穌”是真人真事的報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