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s]遲來的「黑暗騎士」關鍵(字)報告


(連刊頭圖片都好老梗喔囧)

七月初從華納貼心的神秘場中歸來後,我打下了當時的滿懷感動
整整廿天後,我排除萬難去看了IMAX場,然後寫了一點稍涉劇情的東西
沒想到我混亂的不斷繁衍的正式心得,居然拖到了九月初一才誕生XD
我沒法以單一主軸貫穿這些論點(反正網路上多的是精彩影評),
便以偷懶的「關鍵字」分章節,把這些零瑣的想法、資料整理出來。

(以下將有劇情透漏)
(還有,文章很長XD)


※「票房」

大家都知道,「黑暗騎士」打7/18在美上映以來賣座奇佳,連破影史票房記錄。包括了:

首周票房一億五千八百四十萬,超越「蜘蛛人3」成為史上最佳的首映記錄
上映僅18天即突破四億美元大關,為北美最快紀錄(前任保持者是「史瑞克2」,43天),
而在「黑暗騎士」上映43天的此刻(8/31),總票房已經來到了四億九千五百八十六萬,距離五億只有一步之遙。
此外在全球票房部份也賣到了三億八千萬,總和是個恐怖的八億七千七百萬


比劉德華跟菩薩借的錢還多耶……(還是美金喔XD)

相較之下,本片「僅僅」一億八千五百萬美金的製作費,登時變得很實惠。
在台灣,「黑暗騎士」也不負眾望在全台賣出了一億七千萬台幣的佳績。
榮登2008年排名年度冠軍……呃,不是「黑暗騎士」,
「神鬼傳奇3」。兩億兩千萬。

幹。

※「中興」

「黑暗騎士」同前作「開戰時刻」以非常寫實的細膩描寫,拯救了「蝙蝠俠」電影系列;
然而這並不代表前四部「蝙蝠俠」電影就是一文不值。
我重看了「蝙蝠俠」第一集溫故知新。這部電影成立的背景也挺值得玩味。

「蝙蝠俠」誕生之初,是個帶著面罩的冷酷制裁者,然而隨著收歡迎之後兒童讀者的增加,
加上美國漫畫評鑑制度的產生,他多了一個穿著繽紛的跟班,敵人換成各種微妙的外星人,
「蝙蝠俠」系列也轉以呈現各種歡樂搞笑的大冒險為主,並在六十年代推出了喜感十足的影集版,
幾乎將「蝙蝠俠」定義為一個諧星取向的英雄了。


「接下來為各位帶來一首『天涯芳草』……」

八十年代出現了反動的「圖像小說」熱潮,以法蘭克米勒的「黑騎士歸來」為首,
漫畫創作者們協力將蝙蝠俠救回陰影中,並且逐漸賦予他更加深沈的影子。
就在此刻,弱冠之年的菜鳥導演提姆波頓抓住這股浪潮,說服華納高層他將會拍出一部不一樣的「蝙蝠俠」。
那將是個高譚市瀰漫著朦朧煙霧,沒有羅賓的蝙蝠俠元年。

提姆波頓採用了當時警匪電影的寫實手法,藉此放大蝙蝠俠、小丑等角色的瘋狂色彩。
由於他力保喜劇演員米高肯恩米高基頓演出布魯斯韋恩/蝙蝠俠,
「小丑」一角便由當時已很大牌,同時形象也非常符合的傑克尼克遜飾演,由他擔起本片的卡司吸引力。

「蝙蝠俠」賣座非常好,單單北美就賣破了兩億五千萬美金(這可是近十年前的物價)。
電影的成功一方面是影片本身的娛樂性;另一方面也因為它帶來了的是一個與大眾概念中完全相反的蝙蝠俠:
他會壓低嗓子說話,他在浮華外表下是永遠無法擺脫的傷痕,
他是黑暗中的騎士,揚著披風的高譚市守護者。

(嗯?這形象的扭轉怎麼有點似曾相識?XD)

由於第一作的成功,提姆波頓得以續任導演,
並在「蝙蝠俠大顯神威」中加入所謂的哥德風,盡情展現個人色彩。
回看「蝙蝠俠:開戰時刻」,本作是由導演諾蘭與漫畫迷作家大衛高雅聯合編劇,
角色情感面比「黑暗騎士」豐富,也仍保留了部份漫畫原著的奇幻色彩。
到了由諾蘭兄弟獨立寫作的「黑暗騎士」,索性抽掉了所有漫畫元素
,真刀實槍以寫實警匪電影的拍攝角度做出了「黑暗騎士」。

從表現手法上,這從幻想到寫實的過程與波頓是截然相反的;
然而一方面來說,則可看作諾蘭踩著波頓的步伐,終於拍出了他想要的、極度寫實的蝙蝠俠。
(要是他第一部就這樣搞,恐怕不見得能夠被全球影迷接受啊)

這就是我覺得有趣的地方:
「黑暗騎士」之所以好看,就在於它根本不是一部超英雄電影
它是一部好看的犯罪電影
(當然在我心中,它也就不會被定義為「最好的超英雄電影」:P)

「黑暗騎士」沒有提出太多的新東西,它只精湛地揉合了多方素材,
做了一部比想像中更苦澀,也更耐咀嚼的「蝙蝠俠」。

※「片名」

從「蝙蝠俠/BATMAN」、「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蝙蝠俠3/BATMAN FOREVER」、
「蝙蝠俠4:急凍人/BATMAN&ROBIN」一直到「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系列第六部作品首度拿掉了「BATMAN/蝙蝠俠」,只以「THE DARK KNIGHT/黑暗騎士」呈現。

這符合了上述的「黑暗騎士」乃是一部犯罪電影而非單純蝙蝠俠電影的基調,
同時也表示導演繼「開戰時刻」定義下「蝙蝠俠」的角色背景、性格後,續作將不再拘泥於蝙蝠俠的冒險中,
而是將視野拉高,探討在這個偌大的高譚市之中的人性。

特地啟用的IMAX全屏攝影機所拍下的許多城市俯瞰鏡頭,不只帶觀眾俯視這個在上一集毀掉了三層高架電車後,
已經與美國各個都市相異無幾,極度真實的高譚市;從這個猶如天神的角度觀之,
管你是意氣風發、當紅乍紫的王牌檢察官,行蹤飄忽、行事無端的瘋狂罪犯,還是智勇雙全、無人能敵的黑暗騎士,
全都只是一粒小小的豆子。都只是一個軟弱的人類。

題外話。兩集中的高譚市幾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尤其是大量在芝加哥實景拍攝的TDK。
不過還是有些場景重複出現,譬如中段精彩的小丑劫囚車,那地下道在第一集中蝙蝠車首次登場就已駛過;
當年蝙蝠車悍然突破重圍的立體停車場,則是在TDK開場戲就再次造訪。
偽裝在貨櫃底下的暫時蝙蝠洞,明亮的天花板猶如首集中測試蝙蝠車的地窖。

最有趣的則是貨櫃陳列場,當蝙蝠俠駕著蝙蝠機車逃離警方包圍時,
可曾想起這就是他初出茅廬的戰場,他曾在此將Falcom老大作為祭品照亮夜空?
這些重複出現的場景,帶著些許與前集連接的趣味,
不過也有可能是單純比較好借啦:P

回到片名的部份。諾藍製作的兩部「蝙蝠俠」電影都採取相同的表現方式:
前一集在褐黃主色調中飛過滿空蝙蝠,逐漸浮現出滿佈鏽蝕的金屬新蝙蝠LOGO;
這一次是黑暗中燃起藍色高溫火焰,火中是邊緣開始崩解的同一個圖騰。

第一集直到片尾,才打出了「BATMAN BEGINS」,代表蝙蝠俠的傳說這才正要開始;
續集依樣畫葫蘆,當蝙蝠俠終於捨棄了他唯一的「不殺」原則,背負罪名以維護正義希望的那一刻,
他才真正化身為裹著渾沌黑夜、遵循心中正義而行的「THE DARK KNIGHT」。

據聞下一部將同樣不掛「BATMAN」,取名為「The Caped Crusader/斗篷十字軍」,
本集已經臻至寫實水準的表現手法,接下來還能再如何更上一層樓?且看諾蘭如何繼續把戲法變下去吧。

※「小丑」

在「開戰時刻」的結尾,戈登遞給正要開始執業的蝙蝠俠一張鬼牌,「他說他叫小丑。」戈登說。

有人認為這是為了續集讓小丑登場的明顯伏筆。
我倒不這麼想。因為在這最後一幕後隨即打上了「BATMAN BEGINS」的字樣,
蝙蝠俠職業生涯第一個敵人(同時也是最難纏的一個):小丑的紙牌登場,我認為那只是個象徵。
更何況,這一幕也早已出現在漫畫「BATMAN:YEAR ONE」的結局了。

只是當「BEGINS」成功了,續集確定開拍,諾蘭第一個要送上的正式敵人,除了小丑倒也沒有別人了。
然而早在「蝙蝠俠」第一集,就已有傑克尼克遜的版本珠玉在前,
新任小丑究竟應該怎麼詮釋,才能擺脫大師的陰影呢?
諾蘭採用的是反其道而行的方法。

第一集時由於小丑/傑克尼克遜是份量最重的主演,於是編劇將他的比重大大提高,
不管是原本的樣貌、本名、如何變成小丑的過程全都拍得鉅細靡遺,甚至還讓他冒天下之大不韙,負責殺掉韋恩夫婦!
相反的,蝙蝠俠就變得寡言低調,即使恢復成布魯斯韋恩也總是抿嘴沉思,
連父母遇害雙亡這種基礎知識,居然是到中後段才被女記者挖出來的。


諾蘭利用這蝙蝠俠誕生過程的空白大加揮灑,就成了「開戰時刻」;
反倒是這一代的小丑,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沒有真實姓名,沒有任何紀錄,也許就像小丑自己說的:
「我是混沌的使者」。

傑克尼克遜的小丑以瘋狂來掩飾他擴張勢力的野心,
最經典的一幕當屬他用一把長到像是笑話的手槍,硬是把蝙蝠戰機給轟下來。
希斯萊傑的小丑則全然不是那麼回事。與其說他有計劃,不如說這一代的小丑僅依循著一個大概的方向行事,
然後迅速抓住一路上的變數,將之轉換為推進計畫的助力。

他是一個瘋狂的,擁有恐怖才智以及該死的好運氣的,隨機犯罪的天才
整個高譚市的人都被他耍著玩,小丑則像是JOJO第四部中將岸邊露伴逼到死角的猜拳小子,
在滿天撒下的玻璃碎片中瘋狂大笑,毫髮無傷。

「TDK」的小丑也幾乎不用槍(除了開頭一槍解決校車司機外)。
連蝙蝠機車朝著他衝來,他也只是拿槍掃掉礙事的車輛,彷彿希望蝙蝠俠真的撞上他。
「TDK」的小丑用刀,用各式各樣的刀刃。刀子的殺傷力比不上槍枝,卻更能造成恐懼。
對於蝙蝠俠精緻的防彈冑甲,也只有原始的像是野獸牙齒的刀子,能夠刺進甲間的縫隙,
刺進黑暗騎士最脆弱的地方。

希斯萊傑演得有多好,我想是有目共睹的。他將小丑塑造得搶眼至極,
甚至本片若改名為「Batman: Rise of Joker」也不為過。
話說回來,如果這部片抽掉了小丑,還會好看嗎?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黑暗騎士」的許多角色都比前一集發揮得更好。

拉拔為主角之一的戈登局長就不用說了,他一掃「蝙蝠俠」電影系列中的無能形象,
展現出能夠與蝙蝠俠、反派們鼎立的氣魄,真不愧是高譚市最強的普通人


這位是地球上最強的普通人

阿福也不再只會說些俏皮的雙關語,雖然本集在情感上沒什麼空間發揮,
但是阿福對布魯斯少爺那些簡單的箴言我非常喜歡。
摩根費里曼的角色也從小叮噹轉型成蝙蝠俠另一個監督者,智者風範顯露無遺。
相較之下,我寄望頗深的亞倫艾克哈特/哈維丹特,僅表現得中規中矩;
尤其化作雙面人後,彷彿全劇的張力都因他而流失了。殊為可惜。

(事實上劇末的郵輪危機&大廈攻堅也確實沒有那麼精彩;儘管那是相較於開頭銀行搶案與中段劫囚追逐戰而言)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五秒鐘護一生的灌西先生
以及即使鋒芒被希斯萊傑搶走大半,依舊演得很好、甚至比上一集更好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

※「蝙蝠俠」

諾蘭的兩部蝙蝠俠都有個特色,那就是過往搶盡主角風頭的眾反派們,
現在都成為導演用以塑造出新一代黑騎士的活道具。
忍者大師負責訓練、驗證布魯斯韋恩維護正義的意念。
稻草人展示了運用恐懼的莫大威力。

哈維丹特曾是布魯斯韋恩希冀成為的光亮存在,雙面人卻也是蝙蝠俠最該引以為戒的前車之鑑。
而小丑,那個卸下油彩依舊掛著詭異笑容的小丑,那個沒有雙面身份、從裡到外都是純粹邪惡的混亂聚合體,
則讓蝙蝠俠體認到自己的軟弱之處,以及,依舊擁有布魯斯韋恩這個身份的幸與不幸。

藉由這些反派的襯托,「開戰時刻」得以用細膩到近乎囉唆的鏡頭,
推展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從「人」到「英雄」(神)的每一步;
「黑暗騎士」恰恰相反。在開頭的停車場一幕已經明確指出蝙蝠俠成為了一種「象徵」(也就是造神成功),
然而在小丑的計謀下,蝙蝠俠再次被打落凡間,脆弱無力一如渺小的人類。

從人到英雄,再回歸為人,「開戰時刻」與「黑暗騎士」已經聯手完成了一個循環。
與其繼續在這主題上打轉,我寧可第三集是橫向發展拓寬新一代的「蝙蝠俠」世界觀。
譬如從魯修「應該擋得了大貓的爪子」和瑞秋的香消玉殞,無一不是為瑟琳娜凱爾/貓女的出場鋪路啊。
如果下一集由蝙蝠俠的愛情世界切入,達成「正義終於有了夥伴」的走向,似乎也是個不錯的主題。


賤人,滾開

嗯?為什麼不乾脆讓正牌的正義夥伴:小短褲羅賓出場?
因為要是羅賓一加入,克里斯汀貝爾就會拒演了啊XDDDD


「黑暗騎士」資訊密集,可以探討的東西太多了。
其中由那些假蝙蝠俠等「扮裝英雄」帶出的議題,臥斧兄已經有了精彩的論述,請見這裡
而來年即將上映的「WATCHMEN/守望者」能不能在絢麗視效外,繼續深入這個題目?
我除了拭目以待,也希望片商好好思考一下本片的譯名,
可不要來一個「手錶戰士」、「手錶聯盟」、「神鬼錶人」之類的啊!XDDDD

13 Comments

  • 啃影蟲

    在之日即將到來的時候回來再讀這篇~
    光是想到崩壞城市的天際線描繪出來的蝙蝠LOGO…..
    夜半時分的雞皮疙瘩真是好難平復阿!!!!!!!

  • simmmons

    @木瓜
    看過「貓女」還能夠敞開心胸接受荷莉貝瑞(這賤人)
    你真是個寬容的好人!XD
    @熙蒙
    是的!以前中視很愛播喔!
    @那那
    自從某位傑出動畫師說「求婚大作戰」其實是一部科幻影集後
    我也默默地很想找來看……
    JOJO四五部是永遠的經典啊!

  • 那那

    (拍手)
    看完本篇
    我覺得你真的很愛黑暗騎士
    就像我很愛求婚大作戰一樣吧
    (這兩者可以比較嗎)
    最令我感動的是
    連JOJO猜拳小子都上場了啊

  • 木瓜

    神鬼錶人……
    怎麼很有罵人的氣勢阿!!!
    ㄝ~新任貓女演的不好是事實,
    但是人家也貢獻了好身材咩,
    叫賤人太OVER了…XD

  • simmmons

    @峰哥
    怪俠一枝梅
    @貝斯高手
    神鬼傳奇超嗨的啊 幹
    貝爾怎麼會進SO…呢?要也是Private啊!!(噗

  • JUN_U

    神鬼傳奇超嗨的啦幹,
    只要能掌握這謎一般的消費族群,何須海外帳戶?
    另外,我在這裡發起一人一票支持Christian Bale進SO…
    不,出演美國派系列或班史提勒派喜劇,
    如果他還是一號表情,我就不再苛求他了。

  • simmmons

    @bias
    我從重裝任務、頂尖對決還有兩部蝙蝠俠一路看下來,貝爾的演法都是一個樣…..
    改天找美國殺人魔來看看是不是有新表情好了XD
    貓女的起源也不只一種版本可以選
    比如在諾蘭很愛引用的「BATMAN:YEAR ONE」裡頭
    貓女就只是個憑藉著矯健身手,模仿蝙蝠俠變裝行事的竊賊
    原本的工作是……SM女王XD(而且還是黑人喔XD)
    @阿罵心
    承讓承讓
    阿妳在自己部落格還不是很文藝少女XD
    @eternalsunlit
    喔喔!感謝揪出這蠢蛋錯誤!XDDD
    一定是因為我週末看了半部米高肯恩演的犯罪搞笑片
    所以就手滑寫錯了啊…(好險沒寫成米高福克斯XD)
    已經改過來囉!

  • 阿罵心

    我始終沒辦法寫出TDK的感想Orz
    自始至終,我就只有兩個字:「完人」(玩人亦可)
    能在詳盡的描述中又不失大師兄的俏皮本色,真是太屌了啊!!
    (話說…你真的是我在推特認識的那個大師兄嗎….囧)

  • bias

    我本以為 Christian Bale 說只要有 Robin 就拒演 Batman 的意思是指因為蝙蝠俠本來就已經註定要被反派角色搶走很多鋒頭,所以希望一肩扛起所有正義化身這邊的戲份,難不成真的單純只是她個人對 Robin 這個身穿黃綠紅馬戲班特技演員有著什麼樣勢不兩立的排斥心態或心魔陰影難以跨越克服?
    我也同意 Bale 對 Bruce Wayne 這個角色的演技詮釋在《The Dark Knight》比上一集《Batman Begins》更為精湛了,但我在個人情感上還是不喜歡這個選角,尤其對 Bale 接下來還要頂著那張撲克臉出演《Terminator Salvation: The Future Begins》的 John Connor 一角更是有點難以接受。如同 Tom Cruise 過度誇張的假嗨在近年一再被挖苦般,我認為撲克臉式的演繹詮釋方式也如影隨形和 Bale 每一部作品中出現,侷限了觀眾對角色的想像力,也會影響到編導鋪排劇情時的創意及張力表現。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偏見而已,還是得等到看過兩部大作續集的成品才能再作進一步評斷(或確認)。
    現階段沒有人能夠斷言【Batman】的下一齣系列作會不會讓 Catwoman 出場,但以 Nolan 希望儘可能走寫實風格的線索來判斷,Catwoman 死而復生變為身手矯捷復仇女神的誕生過程,不會有點太過怪力亂神嗎?畢竟目前為止出現過的 Scarecrow、The Joker、Two-Face 以及 Batman 本身等正反派角色都相當刻意讓她們維持沒有超能力的凡人之身啊。

Say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