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沒想到導演會拍得這麼好。
不論是1968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還是2008的「Diary of the Dead/活屍日記」,故事都始於死人突然復活為殭屍,將平靜的世界化為恐怖煉獄。殭屍電影靠著這百試不爽的梗幹,在40年間經歷了火熱發展的創始期、一度銷聲匿跡、近年來又藉著許多翻拍、致敬作品,聲勢再次看漲。
殭屍片開河先鋒:George A. Romero/喬治 A. 羅米羅導演在「活死人之夜」後接連拍攝了「Dawn of the Dead/活人生吃」與「Day of the Dead/生人末日」,這從黑夜、黎明到白晝的「殭屍三部曲」奠下了殭屍片的王道。之後睽違了整整廿年,羅米羅才於2005交出了後傳:「Land of the Dead/活屍禁區」,延續他在「生人末日」中埋下的種子,繼續論述殭屍成為全新物種之可能。
事隔「僅僅」三年,羅米羅又再次推出掛著招牌的作品:「活屍日記」。這次他捨棄了殭屍進化的主題,改以第一人稱拍攝,看起來是要藉著強迫性視點提昇感官上的刺激。他也的確做到了。「活屍日記」是羅米羅作品中最驚悚的一部。然而看完了影片,這才發現本片竟還是羅米羅批判力道最精準、最擲地有聲的一部傑作。
—
先來說說恐怖感的部份。
殭屍片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絕不手軟。砍手折腳開膛插眼甚至是斷頸爆頭,不管多殘忍多血腥鏡頭絕不迴避。
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病態價值觀:看片就是要看各種屠殺花招(不管殺人還是殺殭屍),血噴越多爽度越高越痛快。
然而「活屍日記」不一樣,它是很壓抑很折磨人的。觀眾被迫鎖在第一人稱的狹窄視野內,
然後被每個可預期的驚嚇鏡頭重擊。我那場後排甚至還有女生尖叫。
誇張的是,最初探索的女宿場景完全沒有殭屍,光靠氣氛就可以讓人喘不過氣。
待到醫院與殭屍初次交鋒更是看得人壓力極大(我那時一直在心裡大叫「我不想看恐怖片啊!」)
其實全片嚇人的部份在這裡就到達頂點了,後段羅米羅無意再在驚嚇上精心雕琢,
不過他已經證明了自己寶刀未老的,製造恐慌的能力。
—
羅米羅的作品一直都藏著許多的批判意識,在「活屍日記」中更可以細分成三層來討論:
第一層,是對媒體的批判。
在傳統的殭屍作品中,新聞媒體通常是負責傳達各地災況、渲染末日氣息的背景音效,
然後在提醒完主角們包括打殭屍要打頭等重點攻略後,還會啪一聲失去訊號(製造節目效果)。
但是在「活屍日記」中可不一樣了。首先,最初的事件影像就是未經曝光的新聞毛帶;
當災難蔓延後,警察局長(羅米羅本尊飾演)居然想靠剪接過的影片粉飾太平。
片中的新聞會造假會欺騙觀眾,恰似現實生活中的腳尾飯。
這種對主流媒體的不信任甚至對抗,呼應了當主角們看到死人顫抖逼近時內心的衝擊:
如果連死亡都不能相信了,還能相信什麼呢?
主角為了要讓社會大眾知道真相,便決定死都不卸下攝影機,要將一切拍下來公諸於世。
像是在呼應他一般,網路上也出現了數不盡的YOUTUBE紀錄影像與BLOG求救訊息。
揚棄主流媒體,個人媒體發聲。沒錯,羅米羅這次拍了一部結合WEB 2.0的殭屍片。
「活屍禁區」的海報,是一隻掛在鐵絲網上的殭屍斷手,象徵劇情中殭屍大軍突破防護網,摧毀了人類最後的樂園。
同時這也暗喻著殭屍跨越了生與死的界線,成為人類進化物種的理論。
而「活屍日記」的海報卻是一隻拿著攝影機的人手。
片中主角屢屢在同伴、女友身陷危機時搶在第一線,卻只顧拍攝完全不予搭救—-只因他「不想錯過一切」。
那貪婪模樣活像是悲哀的部落客,心中時不時冒出『嗯,這可以寫BLOG』的念頭,
料理上桌不先開動而是強迫性地拿出相機拍照,只求拍下冒著煙(噴著血)的最佳畫面。
沉迷於十分鐘72’000 hits的他,其實與那些獵殺殭屍為樂的混球沒有分別。
「活死人之夜」裡化妝技術拙劣的初代殭屍,不妨視為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壓力」的體現。
那種緩慢逼近,也許可以暫時逃脫卻終究會被包圍的無力感,是殭屍片非常重要的概念。
到了「活屍日記」一與WEB 2.0結合,殭屍竟然還能夠連結到網路暴民的概念!
MIXI漢堡、淫照風波殷鑑不遠,近期PTT多起大事件中當事人隱私資料全被挖出公開的情形也屢見不鮮。
對於身陷風暴的那些人來說,看著GOOGLE不斷翻出紀錄卻又無力阻止;
而哪裡有八卦就往哪裡湧去的鄉民,正像嗜血殭屍一般緩慢將自己包圍……
搜尋引擎太發達,十年前講錯的話庫存網頁永遠記得;
影音網站大熱門,不管虐人還是虐狗的影片直接上傳。
自由的WEB 2.0。無法控制的WEB 2.0。文字獄的WEB 2.0。老大哥的WEB 2.0。
這是羅米羅第二層批判。
—
第三層批判,其實是針對電影觀眾—-更精細一點,是殭屍片迷。
早從「活死人之夜」中就將殭屍譬喻為現代社會的壓力,續集「活人生吃」讓主角們逃進大賣場,
暗諷現代人只能靠血拼抵抗壓力。可電影畢竟是視覺取向,特殊化妝技術的進步更助長殭屍片血流成河的趨勢。
隨著越來越激烈的屠殺表現,殭屍電影一拍再拍還是首重血腥畫面。
然而羅米羅只是以殭屍做為說故事的道具,志不在此的他為了抓住觀眾目光,只好發狠使出殺招:「第一人稱視點」。
效果如何前面已經說過了。靜下心來回顧片中出現的殭屍,
會發現不管是化妝或是死法其實都非常樸素,只保留了幾個特別激烈的當爆點還有供預告使用。
「第一人稱」是營造臨場感的特效藥,卻也可能提早玩殘殭屍片類型,羅米羅為何要出此險招?
純然是現在觀眾已經看遍了一切,胃口養得其刁無比之故。
比如說吧,從前瑪莉歐只是點陣圖,卻可以讓小鬼們聚精會神緊張個半死;
現在3D人物多邊形破萬,早已麻痺的玩家還嫌不夠身歷其境。
於是乎第一人稱視點的遊戲大行其道,唯有靠著模擬出真實的視覺畫面,才能讓遊戲玩家再次沈迷。
電影也隨之踏上了這一步。
「活屍日記」甚至有一個後設性的旁白,開頭就講明了某些片段是故意要嚇你的,
「看能不能把你們嚇醒」。
見多識廣的觀眾,沈迷血腥的殭屍迷,面對這些把己身意識抽離,只願欣賞表面浮華的傢伙,
老喬治是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啊。
—
結合了強烈精神壓力與多重批判角度的「活屍日記」,觀賞起來非常過癮。
羅米羅還設計了比如山繆大叔的搞笑登場,甚至借監視錄影器的黑白畫面復刻經典恐怖片。
從時間軸來說本片可以放在「活屍禁區」之前,但是我寧可將之獨立出來,不必與其他作品牽連,
「活屍日記」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傑出的殭屍電影。
「殭屍」在羅米羅掌上是個靈活柔軟的題材,可以是單純的感官刺激,
也可以化作物種、病毒甚至網路等嶄新概念。
殭屍在進化。已近古稀的喬治 A. 羅米羅也還在進化。
非常推薦。
我喜歡這部電影,比鋼鐵人更喜歡,另外完全不重要的是,我已經找到鋼鐵人的隱藏結局了
大師兄沒血沒淚嗎?僵屍片哪麼恐怖還可以寫出這麼精闢的評論!老子我可是看都不敢看呢!
不過寫得這麼好害我好想找來看…orz
不是”旁邊”,是”旁白”!寫錯了…
>『嗯,這可以寫BLOG』的念頭
這句話真是我們的生活寫照啊~!
話說昆丁塔倫提諾、史蒂芬金、韋斯克萊文、Simon Pegg與Guillermo del Toro有在電影中充當新聞旁邊噎!
大師兄在驚嚇之餘還可以冷靜的分析每個運鏡點的意義
著實佩服!!!!
大師兄果然是寫手!
分析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