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藏拙的勇氣--關於「海角七號」與「囧男孩」

說來慚愧,早在上映之前超過一個月我就看過了這兩部片,卻始終寫不出心得。
當然原因有很多,最顯而易見的是在它們之前我還欠著「黑暗騎士」的文章;
好不容易寫完了TDK,又突然陷入了月末趕稿壓力。
然後我發現,在過了一個月之後,我對這兩部片有著截然不同的觀感。

一個月前我對「海角七號」、「囧男孩」的感覺是這樣的:
「海角七號」:非常好笑但太長了。同時節奏上有著說不出來的古怪。
「囧男孩」:二號很好笑。但片段式的劇情不易投入,結尾完全不得我心。
尤其「囧」片看完當下還得到我「很好看,很難賣」的狠毒預言。

我喜歡「國士無雙」。因為它夠膚淺。不用怕在這片子裡看到現實不可解的痛苦,只管被它娛樂。
我也很希望「海角七號」、「囧男孩」能夠剪去枝節,精簡為九十分鐘的純商業電影。
因為,這兩部片最好看、最好笑的地方在哪裡?
我敢保證是茂伯一句接一句的髒話,以及二號跟阿罵之間的祖孫罵街。

台灣電影最強的優勢,就是演員明明是在罵髒話卻能把全場觀眾逗得樂呵呵;
這是來自我們成長過程的根深蒂固的共鳴。
然而台灣電影的原罪,則是不管電影是何種類型,總忍不住要說點國仇家恨、社會問題。
好像不發表一些社論高見就很丟臉似的。

所以我喜歡「國士無雙」。
我相信也沒有一個美國觀眾在進場看「美國派」時,會去思考他媽的加州青少年性犯罪率有多高。
更何況,捨去太過「藝術」取向的部份,我才敢向已將「國片」視為「看不懂的電影」的朋友推薦啊。
(片長縮減了還有利於戲院一天多放幾場咧。)

嗯,這些都是一個月前的思考紀錄。

然後,海角大賣了。一時間看「海角七號」變成全民運動,博客來的音樂套票上架就賣光。
接下來的「囧男孩」繼承熱潮,雖然還未見到票房佳績,卻也隱隱與「九降風」、「海角七號」串成一氣,
連成國片復興的新長城。「海角七號」甚至要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在這個時點上發表對於「海角」、「囧男孩」的不利言論,除了滿足我的發表癖,還剩下什麼意義?

更何況,一個月後我再回想這兩部電影,感受居然完全不同。

比如我終於理解了「海角七號」的那場喜宴是多重要的轉折。
而我覺得還能夠再拓展、說得還不夠的眾配角故事,若將他們視為分別象徵愛情的七個面向,
倒又完整。

導演以全CG拍出撤離日人的高砂丸,設計出六封情書朗讀貫穿全片。
優點是保留了台灣獨特的日化背景,並且預留行銷日本時的著力點,
缺點則是動畫水準、朗讀片段與劇情的契合度都未臻完美。
但是導演還是衝了。我能想像他揮著拳頭說「男子漢選B」的熱血模樣。

這種堅持,早在「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就讓我們見識過了。
不作動畫、刪去朗讀將減少許多支出。然而導演貪心地將所有想做的塞進片子裡。
也許他不願意讓「海角七號」只是一部熱鬧的音樂電影。
也許是因為他也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下一部。

「囧男孩」也是一樣。
事實上,我到現在還參不透「快樂王子」、「魔笛」等典故與本片的關聯囧;
然而要是剝除了那些動畫喬段,那些我認為太過「藝術片」的語言,
也許一個月後的此刻,我已經忘記「囧男孩」了。(那就真的囧了)

台灣人很一窩蜂的。不過「海角七號」能夠引起這般熱潮,正是因為它具備了感動觀眾的素質、熱情。
「海角七號」與「囧男孩」的確好看。它們也敢於不完美。
敢將想說、想做的送出來,正面迎接觀眾的挑戰。

「囧男孩」的導演楊雅喆說,他想表達的是「有夢想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
他與魏導都有夢想,同時也很有GUTS。
如此一比,任性要求它們循著「國士無雙」模式削足適履的我,倒才是孬種的那個啊:P


文章在心裡放了很久,一直沒打算寫出來。
你看前面批評嘴臉多惹憎,後面又奉承拍馬好偽善囧
不過,呃,這的確是我的感觸啦。
還有一點是,我今天忽然想起一段話:

那是「料理鼠王」裡的一段話

所以啦,「海角七號」、「囧男孩」都是值得進戲院的電影。
我想那種在漆黑的戲院中,看茂伯終於在舞台上拿起月琴彈奏,
或是二號追著異次元的幻象奔去(我一直覺得這幕很像黑澤明「夢」的一幕),
在漆黑中安心微笑、流淚的感覺,是在電腦螢幕或42吋液晶電視前找不到的。

所以,那個被我誤認為是大學學妹姊姊的阿葡,趕快去電影院看「海角」吧(好多家都重新上大廳了咧)
反正不好看的話,
還有布蘭達給妳巴頭啊XD

Tag: Cape NO.7  OrzBoys 囧總理 認錯人真的好糗囧 今天差點被曼谷摩人拐去訂飯店

21 Comments

Say Something